查看原文
其他

冲破牢笼,一名中学数学老师的自白 | 中篇

李薇 一出学社 2021-07-30

上期回顾:原文点击这里

作者:李薇

李薇老师是一位公立学校的数学老师,她一直都在思考和致力于如何在体制内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。她认为最可行的方法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的“牢笼”,教室和那些繁杂的学习任务并不是真正限制我们的事物,内心的“对于学习的恐惧,看似身体本能的对抗,被体制推动的惯性和常见的讨好人格下的取悦。由此,李薇老师设计了“扫雷课”,满足学生的情感和社交需求,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。


中篇将衔接上篇,分别将牢笼二“对抗”,牢笼三“惯性”和牢笼四“取悦”为大家呈现。

精彩推文现在继续。。。。。。


牢笼二:对抗——“老师,我控制不住自己想讲话”

我在年级组办公室看到了B:“你在这站着干嘛呀?”

B学生抬起充满血丝的眼睛,又低下头去……“上课随便讲话,被班主任找家长了。”


之前,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“影子挑战”,就是全天候地跟随一个学生,了解他在学校的一切。


第二天,我把B选为了影子挑战的对象,跟着B全天上课。

我发现他上课特别爱接下茬,也没少被老师批评。

”你怎么看上课讲话接话茬这件事?“我问他。

“一天的时间一直都在上课,回家写作业,一天下来不讲一句话,真是要憋死人了。天天被管着,好烦!”


我发现,我们班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,和成绩好的学生相比,社交和情感需求都更为强烈。有效地解决方式,是对他们采取高管控,强制要求他们遵守纪律?还是顺应天性,在教学的同时满足他们的社交需要?


我想试试后者。


对于现有的扫雷环节,我发现,很多学生建立了自己的扫雷组稳固小团体。这不是个坏事,但是,最后几个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依然是没有参与感。


而且,扫雷进行几次之后,形式太单一,学生也有倦怠感。我需要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,但几乎没有多余课时拿出来做游戏,一直被课时进度的小皮鞭赶着走,在这样的情况下,怎样更多的满足学生的情感和社交需求呢?


我想出了几个扫雷的升级元素

1.打破小团体,可与更多人互动

2.抽小纸条答题,带有惊喜(学生将题目难易视为挑战难度)

3.流动的教学空间:由原本的在自己座位上,调整为更加流动,漂流。


综上,我对扫雷又进行了升级,规则调整如下:

每人抽取一道题,将这道题搞明白后,与他人交换题目做,并帮助其检查是否自己负责的那道题对方做对了,如果对方不会,帮助他。然后带着自己最初抽到的那张小纸条去与下一个人交换PK。

每一轮8人组,共三组;每一轮结束后,重新抽题,人员打散重组。


实施效果怎么样呢?


学生们说:

“下位子,讲话,以前做都是为了反抗老师。现在我们下位子/讲话,竟然为了学数学?震惊!”

“以前好多同学都不愿意给我讲题,我也从来没有体验过帮助别人的感觉。现在,我也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了,也有更多同学愿意和我交流,给我讲题了,呜呜。”

“老师,我喜欢这个设计,感觉这个课堂是我们的天下,我们来主宰!!“

“第一次觉得,是在为自己学习。”

“第一次觉得,原来接受别人的帮助是一件这么幸福的事情。”

……



牢笼3:惯性——“老师,我明白了” “真明白了?”

与C对话1:

 “老师,这道题怎么做?”

“这道题我们之前课上讲过哦。”

“啊?我怎么不记得。”

“你的课堂笔记本记得在全班数一数二的认真了。看来把它们记在本子上没有发挥作用。你有想过为什么要记课堂笔记吗?”

“老师要求的,还会检查。”

”那目前你坚持记笔记记了一段时间,你觉得它对你有帮助吗?”

“没有,好像课上照抄的内容还是不理解。”

……


与C对话2:

“你的作业一直都坚持上交,可是为什么我帮找出的错题,你都没有订正呢?你这样做,我会觉得这作业是写给我看的。你有想过为什么要写作业吗?”

“我只知道不交老师要找我,找家长。”

与C的对话3:

“你最近一直坚持订正,好棒!”

“老师,这道题,我做对了是不是?”

我看了一眼,确实对了,没出声。

“我更想问,你订正的目的是为了什么?”

“把这做错的题做对!”

“完了?”

“不然呢?”

“类似的题,前面咱们做过吗?你有思考过为什么同样的题错了好几遍这个问题吗?到底该怎么做订正呢?”


我看到,做题的时候,学生习惯性地去背诵第一步、第二步、第三步,却不知道为什么。


学生做的一切都看似很认真,很努力,却被这机械的动作蒙蔽了双眼,仿佛,“我照做”,就可以获得好的结果了,却不知机械的勤奋,只是感动了自己,反而被牢牢困在了那不能动弹。


我发现,作为老师,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督促,不是流水线式地去检查哪个学生完成或没完成规定动作,而是真正帮助学生看见“惯性的牢笼”,搞明白“第一性原理”。什么是第一性原理呢?说简单一点就是将问题缩减至其根本的实质。


如何规避机械化学习?基于理解的学习长啥样?我们可以在细微之处做些什么?


看两个例子的对比:

对于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学生来说,例一就已经足够了。它展示了基本的推导步骤,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写在一旁。但是对于数学基础薄弱,对数学的认识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孩子来说,例二的效果会更好,它详细地解释了每一步的目的,帮助学生在应对类似问题时活学活用。


我要求学生每算一步暂停一下,写出这一步所实现的目标。通过这种方式,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步骤的逻辑和目的,在应对类似问题时活学活用。


在以往,我们的学生一看到计算题就放弃了,畏难情绪困住了大多数,看也不看便埋头睡觉了。随着学习的深入,这学期的计算越来越复杂,可我们的学生部分已经开始直面错误。


这是同一道计算题,有的学生知道自己计算不好,于是一道题做了5-6遍还在继续坚持,坚持到直到一口气做对。每一遍的计算,她都学会了从不同的错误中学习,更好的理解了公式。


这个孩子晚上10点半,还在继续啃这道题,很高兴,我们的学习开始延展在了微信的沟通,延展在了课下。



牢笼4:取悦——“老师,你不表扬我,我就不想学了”

D学生每做一道题,都会迫切的找我核对。

“老师,老师,你快来帮我看看,我做对了吗?”


我若告诉他做对了,他会非常得意“yes!"

一开始,我以为他喜欢上数学了,积极鼓励他。


时间久了,我发现:如果D同学做错题了,他会立马找“借口”——看错了,算错了……小错误不断,却径直忽略这些错误。他也拒绝与他人合作学习,除了课上听讲,课外时间没有花任何实践在学习上……似乎在说:我证明了自己足够聪明,这就够了。


我开始思考:对他而言,什么样的表扬更适合?


我们往往看到一些变化,就觉得学生有学习劲头了,学生自己也是这么相信的。可学习的动力是来自想得到老师的表扬?还是真的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了呢?


三个月过去,我的学生身上的一些变化,更多的是喜欢我,而不是真的喜欢上了数学;更多的是提升了外部动力,希望得到我的认可,但唤醒内在驱动力的寥寥无几。


学生越来越依赖我的表扬,却不是真的喜欢学习,怎么办?


我做出了几个改变:

1.不规律的强化。时有时无的奖励似乎更有效,随机给出的强化奖励能够避免行为过度依赖,非则奖励一旦终止,目标行为也就烟消云散了。

2.怎么来表扬呢?怎么表达更合适?后来,我改成了:“谢谢你今天为自己负责。”

3.让学生拿回主导权,意识到学习是ta自己的事。偶尔有学生还是想依赖我,我会这样和他们对话:

学生:“老师,今天我们复习什么?”

我:“如果请你去吃饭,你是喜欢吃食堂这种塞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的地方?还是喜欢去饭店点菜,你点什么厨师给你做什么?”

学生:“当然是自己点小炒啦!”

我:“你要不要试试我给你当服务员的感觉?你数学学习上哪遇到了问题,就下单,我给你炒。”

学生:“听着很酸爽!”


有的学生的内驱力似乎真的被唤醒了。她甚至开始有了自己的复习计划。


🌟未完待续🌟

下期预告:

“被困的老师”与“牢笼”

后话——现实与思考

敬请期待冲破牢笼之最终篇吧!

推荐阅读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